学霸爱读书的六点奥秘
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只是单纯地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少的帮助。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真实的情况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大的帮助,对孩子的课内学习、答题能力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1.课外阅读是什么?学霸从不把读书局限在文学上
许多人对课外阅读的理解非常局限,认为孩子读一点校园小说、流行美文等,便是课外阅读的全部。殊不知,数理化英文等课外知识的获取,也属于课外阅读的范畴。当孩子对“数学史”发生兴趣,而选择《奇妙的数学史》来阅读时,他对数学的理解自然会加深;当孩子对英文有了更强烈的阅读欲望,打开一本《书虫》或《哈利波特》的原著来看时,他所打开的则是一扇通往英文世界的窗口。所以,孩子阅读中文校园小说、诗歌散文等,只是课外阅读的一种。
这些书籍内容的广泛涉猎,只要是孩子兴趣使然,就一定不要打断,否则便是对兴趣的一种消灭,是违背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是最好的成长动力,最理想的思想加油站,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切断孩子的这种选择。
家长给孩子选书,是一种关爱的方式,但不能局限孩子的自主选择,他的兴趣所在,才能让成长的时间落到实处!
2.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阅读速度,提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力
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未来的语文考试,势必伴随着更大的阅读量,据说语文试卷的文字要从现在的数千字,扩展到10000字。这样的事实即将到来,并且,其它学科的试卷也在尝试阅读量的增加。
这样一来,考试对阅读速度的要求势必提高。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课外阅读量的增加,会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地提升阅读速度,势必为孩子阅读题目争取一定的时间。
❶在游泳中学游泳,胜过各种理论说教。
要想胜任未来中考和高考的海量阅读模式,日常决不能放松真正的海量阅读。这和学游泳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亲自下水,去感知水性、熟悉水性,才能真正学会游泳。如果我们不能在大量阅读中去学习和体会知识,只是单纯地以“知识点”来武装自己,其效果注定是非常有限的。但你遇到了真正需要大量阅读为前提去答题的时刻,便可能发生题目也没有读完,考试便已结束的尴尬。
日常大量阅读,让一个人的阅读速度得以提高,这种提高是切实而稳步的,对考试中答题争取了一定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孩子的答题更从容,准确率更高。
❷大量阅读的另一个好处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大量阅读,尤其是各学科的课外文阅读——主要是文学、历史、科技方面的知识,会不断“冲击”孩子的头脑,从而不断刷新孩子的头脑,让他对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认知、理解能力逐步提高,而不是停留在课堂有限时间里所提供的层上。大量阅读让一个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力逐步提升,这不是反复的刷题可以替代的一种学习方式。
3.增强对文字的感知力,个人的知识面也得以拓宽
考试中,一个考生会遇到大量新鲜而陌生的文字材料,如果日常缺少阅读的历练,这种强烈的陌生感容易让人措手不及,造成答题障碍。而良好的日常阅读,则不仅可以加强考生和文字之间的熟悉度,获得更强感知力,还能因知识面的拓宽而从容应对。
❶某种意义上,阅读便是在感知文字;考试则以文字感知能力为前提去答题。
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就像每天和朋友打交道一样,随着熟悉度的强化和保持,一个人对阅读的载体——文字的感知力势必增强,这种感知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种语感,一种不必经过语法分析、仔细探究,就能感受各种语言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在这种文字感知力之中得到交融、沟通,从而让你对内容的理解力更强。
❷读书让孩子的知识面更宽,应对考试势必更加从容。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都给出一个事实:日常喜欢读书,读课外书不仅没有冲击日常学习和各种练习,并且是对高强度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更是对课内知识的一种拓展。
实际上,个人的知识面在大量阅读中得以自然地延展来开。不论孩子阅读的内容是文学的、历史的,还是科幻的、论述的,都是在有效打开自我狭小的认知,突破既往的局限,从而一点点地、逐步地向更大的自我实现蜕变,人自身的知识面拓宽了,对包括语文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就容易形成更大的掌控力,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题目、解答题目,而不是单纯地使用刷题时某些固定的“思维动作”——所谓的思维惯性一定打破,孩子的答题思路容易被拓宽,从而更容易形成好的答题思路和策略。
4.课外知识的摄入,不仅是对课内知识的一种延伸,更是对课内所学的一种巩固、运用和淬炼。
在不少家长的观念中,阅读课外书只是在浪费时间,殊不知: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延伸性的,教材给出的内容,只是供学生研读、精读的基础材料,以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常识和定理等,真正的考试是不会局限在课内所学,势必要突破课堂所学的。
❶巩固日常所学。
日常所学的知识点,常常有各种单元测试进行巩固。但这种单元测试的内容常常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效果比较基础和单一。
虽然日常的课堂测验,常常是针对课内的“单元知识”的,其内容和课本所学高度统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种对“单元知识”的重复、测验,其目的是加以巩固,而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绩,必须让孩子所学有所延伸,从单一的书本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从固定的课堂知识延伸到广泛的课外知识,从而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互动融通。
所以,在延展性的课外阅读中,一个人日常所学得到更大的巩固。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课,在课外文阅读中一再遇见,便是一种更新鲜、更有效的巩固。
❷运用日常所学。
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所谓“学以致用”便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的所学,局限在日常课堂,局限在课本当中,不能有效地延伸到生活和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这种学习的效果是难有保障的!而课外文的阅读,以更新颖的材料、更多元的视角去关照孩子所学,便是一种最好的知识运用,更是一种自我的检验: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非常强大,不是通过教材来检验的,势必要通过各种课外文阅读来是实现。
而到了中考、高考等大型考试中,大部分关键性题目,如语文阅读中的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都是来自所谓的“课外阅读”。其中的文言文,常常来自博大精深的传统经典,而现代文则来自现当代作家的美文佳作,经过命题专家的精心设计,给出的一整套题目。如果考生日常阅读得多、积累得多,便能更好地熟悉这些材料,对材料本身感到亲切、不陌生,主要是:日常有阅读的兴趣,考试时便不会感到有课内外的割裂感,一切都是熟悉的,回答起问题来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5.对各个学科而言,课外文阅读有助于保持学科兴趣,构建答题系统,树立长远的人生理想
其实,如我在第一点中所说的,课外文阅读不应局限在文学阅读上,数理化英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课外文阅读同样重要。尤其是各个学科的知识经典书籍,一旦涉猎,不仅有助于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打开思路,自建答题系统,更能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人生理想。
❶良好的兴趣能养成更深入、持久的学习动力,增强自信心。
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整体学习成绩怎样,常常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偏科现象”。偏科现象固然是不好的,不利于整体学习的均衡发展。但从这个角度去看,一个人所偏爱的学科,势必是自己所擅长、所最感兴致的,能很好地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个学科(领域)兴趣浓厚,他钻研的精神便更长久,他对该学科的知识汲取便更深邃,便内在地需要延伸这个领域的知识——反过来,该学科的课外文拓展,更有助于这份兴趣和这种优势的长久保持,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良性循环。
❷对考试答题系统的自主构建。
在各种学习,包括阅读、刷题和思考当中,一个学生会通过自我的答题习惯、思考模式等,逐渐建立起一套自我的答题系统。这个答题系统在每次考试中,会本能的加以运用。而有关课外文的知识获取,会自然地拓宽这种答题系统,让一个人的应对能力更强大。
❸长远的人生理想的树立和实践。
更主要的是,一个人可以在课外文阅读中,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让一份理想在心头悄然形成。一旦有了某种理想,便有了更清晰的学习目标,人的学习动力自然更强,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更强烈,较之在家长、老师的被动催逼下学习,这种由理想催生的学习动力更强劲,学习效果更明显。而单纯的课内学习,把大家局限在一个同质化的“学习结构”之中,难以激发一个人真正的理想。
6.良好的课外阅读,让一个人的精神得以拓展、格局得以壮大。
学生时代的学习,不仅要考出好成绩,学到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自己获得健康的心灵,从而为未来的人生打下一个好底子。这种好底子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思想、精神层面的,从而让一个人的格局得以壮大。
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温儒敏老师在《要让学生多读“闲书”》一文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话,他说:
我曾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一、凡是喜欢语文、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感到学习困难,视野窄,思路不够开展。
这个事实其实也在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深刻影响他在大学阶段——同时势必影响到他未来的人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看不出彼此的分别,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差异——思想、精神和格局,便毫无疑问地拉大了。
总而言之,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对课内所学、日常考试是一种强大的助力和深化,更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