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 > 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1课:劝学教案统编版
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1课:劝学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思想主张及《荀子》。
2.熟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3.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明确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4.梳理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5.背诵全文。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诗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老师 提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哪里,阐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板书:《劝学》 荀子)
(二)介绍作者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荀子的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仪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问题的根本。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强的逻辑性,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谈学劝学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多方设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运用中,做到了形象鲜活、手法多变、逻辑谨严、言近旨远,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机智和灵动的色彩,产生了震撼古今的艺术效果。正所谓“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
(三)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荀子从“性恶论”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只有懂得礼,人的恶的本性才能最终改变。
所以,荀子的《劝学》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不占课堂时间 )
(四)解题、疏通全文
1、这里的“劝“应该是何义?
明确:是“勉励”而并非“劝说和规劝”之意。
2、疏通全文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和同学们指正音及停顿。
接着师生们一起对照注释来进行疏通和翻译全文,关注重点字词。
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字字落实,一定要严格翻译文本,达到确凿的答案。
3.文言知识
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天赋)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
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寄居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
名词作状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动词使动用法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形容词作名词
5、其曲中规(弯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
7、积善成德(善事)
形容词作动词
8、故木受绳则直(变直)
形容词使动用法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走得快)
数词作形容词
10、用心一也(专一)
(五)研读文本
研读第一段
1、研读文本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
2、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
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义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行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板书)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研读第二段
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教师概括板书)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第二层:包括中间两句话,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成四组比喻来说明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由上面的比喻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研读第三段
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至最后,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本段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五、归纳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六、总结全文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我们从这篇《劝学》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愿同学们课外不断地关注荀子的文章。当然我们在荀子的一番勉励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让我们记住“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吧,不断地用人类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七、拓展提高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荀子》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附:《劝学》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琪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1课:劝学教案统编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