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 >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
ID:65267
时间:2022-04-26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从总体上来说,《登快阁》巧⽤典故、巧化名句,看似平⽩如话,实则暗含深意。以且叙且写的⾃然笔调开篇,描绘了诗⼈公事之余登⾼远望所见⼴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难觅、世事扰⼈⽽产⽣的归隐、不争之情。
但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的实际⾏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黄庭坚虽与⽩鸥相盟,但结合其⽣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盟约。这就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登快阁》:诗⼈在吟诵此诗时除了表层的“快意”,他的⼼境应该有⼀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因公事扰⼈之“不快”⽽登阁“寻快”,在晚晴江⽉图中“赏快”时却因⾃⼰政坛难觅知⾳的处境⽽“失快”,⽽后⽆奈“移快”美酒,⼜“悟快”于归隐之乐,最后仍⾛下快阁回归官场,在⽇常“了却公家事”的现实中寻找因济世安民⽽得到的内⼼满⾜欣慰之“快”。
【教学⽬标】
1、通过意境鉴赏,明⽩“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的情感起伏。
2、感悟诗⼈渴望归隐却⼜羁留官场、不与⼈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夫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快”字感受诗⼈的情绪起伏;挖掘“痴”与“快”的内在联系。
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归隐却羁留官场的初衷。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试找出诗中所⽤典故并说明其⽤意。
2、⽂本变奏:⽤诗意的语⾔描绘诗⼈登阁所见之景。
⼆、导⼊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登临诗词:李⽩登凤凰台吊古伤今,柳永登⾼临远、归思难收,⾟弃疾登赏⼼亭把栏杆拍遍、难诉愁情。可见,登⾼临远总能引起⽂⼈墨客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最后⼀⾸登临诗:黄庭坚的《登快阁》(板书课题),看看这⾸诗⼜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怀。
三、总揽全诗,体会情感变化
1、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并思考: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或诗歌主旨的是哪个字?
明确:“快”、“痴”、“归”都有可能出现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板书)
到底哪个字更适合?这⼏个字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起来细细品读全诗,相信这个问题定会迎刃⽽解。
2、这⾸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的第⼀联“痴⼉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背景:
我这个痴⼉完成了⼀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后初晴的明净之景。可以推测出,诗⼈因为⼯作⼀整天,⾝⼼俱疲,于是忙⾥偷闲,独⾃来此放松⼀番。结合诗题,我们可以说,他登阁的原因是公事扰⼈,⼼中略有“不快”,⽽登阁的⽬的便是“寻快”(板书)。具体来说就是欣赏美景。
“快阁东西倚晚晴”⼀句为⼈称道的是这个“倚”字,尽显诗⼈疲惫却闲适的姿态。前⼈杜甫有“注⽬寒江倚⼭阁”⼀句,李商隐⼜吟“万古贞魂倚暮霞”,同样是⼀个“倚”字,杜句坐实了倚的对象,李诗虚写倚的主体,黄庭坚则巧妙结合两个诗句,让四处游⾛于快阁的⾃⼰倚靠在⽆所依凭的傍晚晴空之上。
3、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呢?请同学们⽤⾃⼰的话来描述⼀下黄庭坚登阁所见,带领⼤家⾝临其境地感受黄庭坚所感受到的⼴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
明确:诗因妙句⽽名,此联便是典型的⼀例,我们不妨仔细品味。在这⾥,黄庭坚展现了⾃⼰“脱胎换⾻”、“点铁成⾦”、巧妙化⽤前⼈诗句的实⼒,他融合了杜甫名句“⽆边落⽊萧萧下”和谢朓名句“澄江静如练”,将⾃⼰倚凭所见描绘得出奇清朗。例如选⽤其中的'“落⽊”的意象⼗分⾃然贴切,正如林庚在《说⽊叶》⼀⽂中所分析的那样,“⽊”使⼈更易联想到疏朗的树⼲形象,让眼前群⼭更显空阔远⼤。同样,⼀个“澄”字、“⼀道”和“分明”三个词连⽤,把江⽔的澄澈、清爽,⽉⾊的清楚、明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看到⽉⾊如碎银般洒在了赣江之中,好⼀副“晚晴江⽉图”。试问,⾯对如此沁⼈⼼脾的爽朗之景,谁能不感到爽快、畅快呢?因此此处,诗⼈获得的快意是“赏美景之快”(板书)。
4、既然诗⼈登阁是为了寻快并从美景中得到了快意,甚⾄也出现了⾜以传诵千载的名句,诗到这⾥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黄庭坚还“画蛇添⾜”地写了后⾯两句呢?我们再来齐读⼀遍诗的最后两联,随后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的情绪在此处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在学⽣⾃由回答以后总结)看到这⾥,我们或许需要对黄庭坚写这⾸诗的⼤背景有⼀个简单的了解。(PPT展⽰、讲解)
从颔联的美景当前、快意当前的情绪到“朱弦已为佳⼈绝”⼀句,作者的情绪有⼀个下滑。
“朱弦”的典故讲的是世⽆知⾳,伯⽛绝弦。⼀个“绝”字表明,黄庭坚不再对时处官场的同僚抱有交友之⼼。所以他在此处的情绪突变,忽然失去了前⾯美景所给予的快感。
但“我”就此罢休了吗?不!“我”将移情他物。于是诗⼈从另⼀个地⽅勉强、姑且找到了⼀份“快”,即此处的“美酒”。(板书“移情美酒”)想象中,美酒正当时,我且以青眼横流,流转于美酒之间,借酒消愁,稍作调适吧,这何尝不是⼀种“快意”呢。
5、但这仅仅是⼀种暂时的调适,诗⼈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快意,其途径是什么?
明确:归去(请同学解释⽩鸥之盟的典故)。诗⼈欣赏美景时触景⽣情,⾃然景观之美让诗⼈更清晰地意识到官场的浑浊和官务的繁冗,勾起了诗⼈返璞归真的向往,渴望潇洒地吹着长笛,“⾈遥遥以轻扬,风飘飘⽽吹⾐”,不远万⾥、漂洋过海也要回去,像回到⼤⾃然的⽩鸥⼀样⾃由⾃在。因此,诗的结尾,诗⼈感悟到第三种“快”——不在当前的世界中,⽽在向往的美好的归隐世界⾥。(板书“悟快:归隐”)
四、深⼊思考,深化主旨
1、有⼈认为,这⾸诗的解读到此就终结了:全诗借景抒情描绘了诗⼈公事之余登⾼远望所见⼴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难觅、世事扰⼈⽽产⽣的归隐、不争之情。
但我们继续深⼊思考就会发现⼀些⽭盾之处。黄庭坚笔下的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显然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的实际⾏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黄庭坚虽与⽩鸥相盟,但结合其⽣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盟约。
请同学们四⼈⼩组讨论,诗⼈为什么明知官场扰⼈、归隐甚快,却依然终⽣流连官场在宦海沉浮呢?
明确:请同学们⾃由回答后解析。(PPT出⽰)
猜测⼀:“⼤隐隐于市”?
恐怕不是。“⼤隐隐于市”的境界应如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所阐述的那样旷达:“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快?”
猜测⼆:争名逐利?
更加不是。我们回过头去看诗的第⼀句(齐读第⼀句)。第⼀个词——“痴⼉”。痴⼉是什么意思?“痴”可以解释为痴迷或痴傻。(PPT出⽰)“痴⼉”⼀词出⾃《晋书列传⼗七章》:为⼈清正的傅咸屡屡批评在朝为官的杨骏,杨骏之弟、傅咸之友杨济便写信婉劝傅咸停⽌批评:“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也。天下⼤器,⾮可稍了,⽽相观每事欲了。⽣⼦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刘勰在《⽂⼼雕龙明诗篇》也总结晋⼈时风是“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
可见,在许多⽂⼈眼中,过于关⼼时务政事就是“痴”的表现。所以⼼有“忘机”之愿⽽当时正在泰和县为官的黄庭坚便只能⾃嘲为“痴⼉”,深知⾃⼰投⾝宦海的⾏为在他⼈眼中、在⾃⼰⼼中均是痴傻之举,他并不想随波逐流、争名逐利。那他流连官场、宦海浮沉却不乘船归去⼜是为哪般?
猜测三:济世安民的⼠⼤夫情怀。
若能更全⾯地了解黄庭坚的诗词、事迹和性格,我们会发现他虽⽆逐名之衷,却有济世之怀。这其实是中国许许多多⼠⼤夫(尤其是宋代⼠⼤夫们)共有的⾼尚情怀。《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李⽩却说:“苟⽆济代⼼,独善亦何益?”黄庭坚正是这样的⼈。他们不同于那些归隐之⼠,即使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活⼼向往之,却难以拂袖⽽去;虽不求闻达天下,却依然会在⾛下快阁之后变回⼀⽅⽗母官,做回那个“痴⼉”,兢兢业业地去“了却公家事”了。
2、总结
回到课堂最初的问题。同学们找的字都是能够“部分”表现诗⼈情感态度或诗歌主旨的字眼,他的情感态度应当是这些字眼的融合:因“痴留”于官务⽽“不快”(板书“痴⽽不快”),因纵情⼭⽔感到“畅快”所以希望归隐⼭间、不再“痴留”⼈间(板书“快⽽不痴”),最后却因⼼中的这份责任感和对百姓的牵挂⽽重回官场(板书“痴⽽快之”)这才是黄庭坚能在“不快”的处境中“⾃得其快”的真正原因。
这⾸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是⼀个积极投⾝政治、安邦治国,内⼼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任”的⼊世者。
【作业布置】
结合本单元的课⽂,以“亭台中国”为话题,写⼀篇随笔。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