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 >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2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ID:65249
时间:2022-04-24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2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标】
1、理清⽂脉,披⽂⼊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脉,披⽂⼊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
以“归”字导⼊课⽂。
采薇采薇,薇亦作⽌。⽈归⽈归,岁亦莫⽌。——《诗经·采薇》
柴门闻⽝吠,风雪夜归⼈。——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主⼈》
斜光照墟落,穷巷⽜⽺归。 ——唐·王维《渭川⽥家》
找出上⾯⼏句诗中共同使⽤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出嫁。字形采⽤“⽌”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男主外,⼥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解字》
⼆、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章脉络。
教师范读⽂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可想,论怀抱则旷⽽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觅三因。
引导学⽣从⼩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性⾃然、违⼰交病、程⽒妹丧。
(⼆)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描写了归隐后的⽣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法表达了归隐后的⽣活乐趣?
引导学⽣重点鉴赏⽂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字等⽅⾯的⼿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
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思考最后⼀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时?曷不委⼼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章主旨的作⽤。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园,可是根据陶渊明⾃⼰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颗展翅⾼飞,建功⽴业的宏⼤之⼼,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
忆我少壮时,⽆乐⾃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园⽣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园⽣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斯⾥,叩门拙⾔辞。
主⼈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觞⾄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咏遂赋诗;感⼦漂母惠,愧我⾮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
既然⽥园⽣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为什么还要义⽆反顾归隐⽥园?你们怎么看待他的归隐⾏为?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种⼿段,以这种⼿段求名求利,甚⾄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相⽭盾:因为他不愿为官⽽隐居,所以他德⾏⾼尚;因为他有了这样⾼尚的德⾏,所以他应该为官,甚⾄为⼤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同时,历代朝廷⼜都去⼭中征招隐⼠,他们共同上演这样⼀出⽂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隐居不是⼀种⼿段,⽽是⼀种⽣活⽅式,他喜欢这种⽣活⽅式,隐居本⾝即是最后之⽬的。虽然后世⼈都把陶渊明看作隐⼠,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之宗”,但他⾃⼰却没有把⾃⼰当作隐⼠,他只是在按照⾃⼰喜欢的⽅式“⽣活”⽽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的⽼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种姿态,更不是寻找⼀种⼿段,⽽是在回归⼀种⽣活,回归⾃⼰喜欢的那种⽣活⽅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2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