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 >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2课: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ID:65228
时间:2022-04-21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2课: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前自学
学生在课前已经阅读了作者的相关材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作者的主要成就,作者的作品以及对于作者的一些评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学了诗词,教师简要的介绍了注解中的相关词句,补充了姜夔喜欢在自度曲中写小序,小序中经常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品的主旨这一知识点,并且补充了妓女这一意象在唐宋文人心中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这一知识点。学生在预习自学后完成了三个写作小片断。三个写作片断的要求是:1、结合词的小序、上片内容以及自己的见闻阅读积累,描述一下“空城”。2、用描述性语言再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意境。3、用描述性语言再现“二十桥仍在,波民荡、冷月无声”的意境。
课堂学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用典、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诵读指导法 展示交流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体会杜牧笔下扬州城的繁华风流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板书题目作者及孟子的话)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我们的先贤孟子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不可,那怎么办呢?孟子又说:“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孟子的话,那就是“知人论世”,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把金钥匙。
二、知人:(PPT展示作者简介)
上周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了解过词人了,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的简介,同学们一起读……
三、论世:(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词呢?)PPT展示背景,请女生齐读……
四、赏析诵读:(PPT展示小序)
(一)解读小序(其实作者在这则小序里更具体地说明了本词的创作背景,请大家自读小序,并思考)
1、作者经过扬州的所见所闻所感,请用原文回答。
小结:是的,作者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扬州的萧条冷落。
2、本词的主题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个别回答,再齐读PPT)
明确: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3、让我们齐读小序,并在大脑中想象此时扬州的景象。
(二)赏读上片:(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面对此时的扬州,又会怎样书写自己的情怀呢?)(PPT展示上片词)
1、请大家自读词的上片,思考
词人眼中的扬州城是什么样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 词人眼中的扬州――)
总结:我们一起总结几个词来概括此时扬州的特点:箫条 冷落 荒凉 破败 空寂
2、我们如果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大家用哪个? 空城
3、好,请大家结合词的小序和上片内容,来描述一下“空城”?(大家已在预习时写过个作业了,并且老师也批阅了,现在大家再稍加修改润色,一会我们交流)(板书 空城)
4、诵读词的上片(同学们对上片词的内容理解得很深刻,并且用书面语言表达得也很到位,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朗诵上片词,把你的理解用声音展现出来)
自读一遍,个别读一遍,齐读一遍。
(三)赏读下片(PPT展示下片词)
1、同学们自读下片词,思考,为何以杜牧的才情也“难赋深情”?板书
明确:面对自胡马窥江去后的空城,杜牧也难有逸兴抒写儿女恋情,没有兴致抒写当年的情思了。
2、那么杜牧当年扬州的二十四桥是什么景象呢,大家来描绘一下。
一起填写板书 对昔日繁华扬州的怀念
3、姜夔笔下的扬州二十四桥是什么景象呢,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出来?
一起填写板书 对今日苍凉扬州的哀思
4、诵读词的下片
(四)跟名家诵读
五、合作探究 (词的内容和情感大家都把握得很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下本词中多次使用的表现手法――用典)PPT
明确:①表崇拜之情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词的文采③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的感情更加沉郁,内容更加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六、练习巩固(PPT)
现在我们赏析两个句子,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口头作答。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这句虚实结合,同时进行对比,昔日繁华热闹,今日萧条冷落。表现出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2、这三句是侧面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七、小结诵读 (PPT)(一起来总结本词)
在冬日黄昏,路过维扬的年轻词人,漫步于这座寂寞凄凉的空城,周围的破景象,使他叹息敌人蹂躏之深,同情人民遭遇之惨,痛心边境守备之疏,更结合着自身流落之悲,发出了寄慨极深的家国之恨。
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扬州慢》,体会这深深的黍离之悲。
八、课后作业
1.整理本节课的写作片断到阅读笔记本上。
2.做校本课程36页第四题
3.有感情地背诵《扬州慢》
课后延伸
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写作片断,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并且小组内交流,阅读课时每个小组选一名发言人作课堂交流。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3、做校本课程36页第四题
4、有感情地诵读《扬州慢》并且学唱《扬州慢》,老师把音频放在班级电脑里。
5、自学《鬲溪梅令》,并且写出自己的鉴赏感悟。
6、阅读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学情分析
执教学生为高二年级理科平行班的学生,语文素养较高。学生在课前已经阅读了作者的相关材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作者的主要成就,作者的作品以及对于作者的一些评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学了诗词,并且完成了预习时的三个写作小片断。学生已经学习完了课本中的唐诗部分,并用系统学习了我们学校自己开发的诗词鉴赏校本课程,对诗词的感知以及鉴赏有一定的基础,对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有相当的积累,应进一步提高欣赏水平,并且以 “写”促“读”,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效果分析
课前练习同学们完成的很好,90%左右的同学能按要求完成,30%左右的同学完成得特别好,10%左右的同学理解有偏差。这个练习反映出的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将季节定位在春季,是对“过春风十里”的误读;二是有的同学在写“波心荡”时写到了雨滴落到水中荡成一圈圈涟漪,这种理解也有偏差,没有把握好词境。
当堂评测效果非常好。学生并未提前知道题目,就是在学习诗词之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现场作答。回答问题条理,分析到位,而且是主动作答,说明同学们对这一考点已经掌握得不错了。
课后练习里同学们对于情感的把握很到位,但是对于情与景的关系只有大约20%的同学能答到具体的乐景反衬哀情。主要是同学们没有想得这么具体,只是想情景交融了。
教材分析
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扬州慢》,被编选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这一板块。这是宋词风格向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并且是一个艺术全才。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课本中仅选了他的两首词,另外一首是自读篇目《鬲溪梅令》。这首《扬州慢》是作者的自度曲,是作者早期作品,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昔盛今衰之感慨溢于言表。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的感情;体会杜牧笔下扬州城的繁华风流以及姜夔笔下扬州城的破败荒凉。本课用1课时,是新授课。我们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把握,发挥个体性想象,体会并品味古典诗词特有的意境美,并且把体会到的美用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诵读表达出来,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表达能力。
评测练习
课前练习:
自学诗词后完成下列写作片断。
1、结合词的小序、上片内容以及自己的见闻阅读积累,描述一下“空城”。
2、用描述性语言再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意境。
3、用描述性语言再现“二十桥仍在,波民荡、冷月无声”的意境。
当堂练习:
赏析下面两个句子,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口头作答。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参考答案:
1、“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这句虚实结合,同时进行对比,昔日繁华热闹,今日萧条冷落。表现出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2、这三句是侧面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课后练习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参考答案:
这一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芍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委婉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
课后反思
本人于2015年3月16日第三节,在学校录播室为高67级10班讲授了《扬州慢》一课。
《扬州慢》是高中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这一板块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
结合本词的特点和10班的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简洁导入――知人论世――赏析诵读(先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再书面表达感知内,再诵读表达感知内容)――跟名家诵读――合作探究(本词的用典手法)――评测练习――课后作业――诵读总结。
知人论世永远是学习诗词的金钥匙,不能为了课堂的创新而舍弃。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诗词,我们用上周的阅读课比较详细的了解作者。他的经历,他的作品,他的贡献等,这些知识已经提前储备好了,课堂上只是再作简要的回顾。
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它设计得很热闹,而是秉承着“安静地读进去,有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理念来执教的。课堂上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让他们去与作品、与作者交流,同学们之间再交流自己的感悟。
学生在预习时写过三个片断,很多同学写得非常好,课堂上我又对题目作了调整,学生又根据新题再作调整,这相当于进行了二次创作,并且交流优秀作品,学生的收获很大。
在诵读环节,我专门在课件上作了诵读提示,先让学习自由练习,再个别展示并加以指导,最后又跟随名家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在当堂测试环节练习了两道赏析题,反馈效果很理想。
综合来看,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跟大流一味地让课堂热闹起来,而是融进自己的教学理想,怀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情怀,进行民主教学,一起审美并且表达美,交流美。这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语文的“味”。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本想让学生再安静地欣赏完整的演唱,这个环节没有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也省掉了。板书欠缺,本来想让学生把板书空出的横线再填空的,这个也没完成。学生在理解扬州繁华上很到位,可对极度繁华的扬州的风流却体会得不深刻,应该在用典探究环节再深入交流的,可时间不够用,在此有些欠缺,下次授课时要作调整。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精心设计最符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有以下三点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这首《扬州慢》是选修课本中的一篇作品,它不同于必修阶段古典诗词的教学,学生要通这首词大体感受南宋这个时期,姜夔这个作者及其作品的风格。我们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厚兴趣。因而要定位在整体阅读上,要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的陶冶,并且以“写”促“读”,不仅要推动鉴赏能力的提高,更要在自己的创作中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2课: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