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七年级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7.段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7.段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识记重点字词解释。
2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内核,学会赏析托物言志的手法。
3拓展阅读铭体文和说体文,深入理解托物言志。
教学环节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7课短文两篇,也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根据单元目标、文体特质和文本内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复习要点:1逐篇梳理基础字词,系统回顾主要内容、结构和主旨;2紧扣文体特点,赏析托物言志手法的作用;3对相关文体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拓展阅读与赏析。
陋室铭(刘禹锡)
我们首先来复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文章题目中的“铭”字表明了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铭文。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文的特点是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的铭文不足10个字。《陋室铭》全文只有81个字。《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我们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出铭文音韵和谐、铿锵有力的特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的内容简单,全文含有较多带有文学文化含义的词汇,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除了以上的词汇,我们还需要注意两个词语的活用:
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乱。
最后一句话,你能理解吗?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者截取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刘禹锡被贬官后,居住在一间斗室里,因为被势利的县官接二连三地欺负,于是愤然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这一层以类比的方式开头,暗示自己的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芬芳馥郁,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苔痕”和“草色”写出了居室环境的清幽宁静,“鸿儒”“素琴”“金经”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情趣高雅,又以“丝”“案牍”作对比,写出陋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这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真实写照。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连续写到诸葛亮、扬子云、孔子这三位古人,将自己的居室与他们的居室或言论进行类比,不仅有以之为楷模的意思,而且有同道中人的意味。《论语·子罕》中提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句,暗含自己以“君子”自居的隐隐自豪。
总而言之,刘禹锡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周敦颐)
和刘禹锡一样,周敦颐同样在文章的题目中表明了文章的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较为相似。《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首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较于《陋室铭》,《爱莲说》中有较多需要注意的实词。
蕃:多。
独:只。
濯:洗。
妖:艳丽。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鲜:少。
宜:应当。
活用,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横生枝蔓,旁生枝茎。
《陋室铭》《爱莲说》集中出现了“之”的诸多用法,“之”是文言文的常见虚词,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部分也对大家有所要求,让我们逐一回顾与梳理:“何陋之有”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补充“之”,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指元方。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暮年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爱莲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文章先以东晋陶渊明的爱菊和李唐世人的爱牡丹作烘托,引出自己对莲的爱,接着对莲的生长环境、形状、香气等作赞美性的描写,突出莲的洁净和雅致。
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周敦颐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菊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君子,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作者最后运用感叹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像莲花所象征的君子一样,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总而言之,文章的第一部分铺排描绘了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了莲花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陋室铭》和《爱莲说》处于第四单元,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写道: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通过回顾和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尤其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与“莲,花之君子者也”的表述,我们确实发现了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对于君子品质的赞美和追求。这可能也正是这两篇传世经典所带来的经久不息的陶冶与净化的力量。
托物言志
《陋室铭》和《爱莲说》不仅在文章主旨、作者志趣上有相似之处,在写作手法上也有相同的地方。《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君子品质及对君子品质的追求,但是两篇文章都不是直接说明写作目的的,而是不约而同地借助了一个物象。《陋室铭》借助了“陋室”,《爱莲说》借助了“莲”。
像这样,作者从物象的特征入手,抓住理解“物”的特点,类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从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写屋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是写自己恬淡生机的生活状态;写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就是写自己质朴高雅的情趣。从具体到抽象,托“陋室”之物,言“君子”之志,就是刘禹锡《陋室铭》中托物言志的运用。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写莲“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写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写莲“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写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就是写君子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写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是写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周敦颐也是从具体到抽象,托“莲花”之物,言“君子”之志,同样是“托物言志”手法运用的表现。
课外拓展阅读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
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拓展阅读一篇铭文和一篇说文,请你再次领会两种文体的艺术,同时分析其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座右铭(崔瑗)
无道人之短,无恃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座右铭》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其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价值观念。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5-10分钟的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的复习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篇短文,也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学习文言文,第一步是厘清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而我们首先系统回顾了两篇短文的重要解释、主要内容和结构。其次我们详细研究了两篇文章中所共有的托物言志的手法,赏析了手法的好处。最后借助课外拓展阅读《墓志铭》和《马说》,再一次巩固了铭的文体、说的文体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谢谢大家。下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7.段文两篇教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