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九年级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5.《家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5.《家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终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需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进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
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家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家乡的破旧不堪和农夫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家乡》。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识课文,思索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家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家乡——在家乡——离开家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家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老屋的寂寥,打算搬家。
2、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杨二嫂”的变化。
4、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绝望与苦痛的心情离开家乡,把期望寄予于将来、寄予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具体?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具体。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熬煎、命运凄惨
动作语态 聪慧英勇、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苦痛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热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 对生活充满热忱和期望 将期望寄予神灵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犹如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日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污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污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漂亮,只有在原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全部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辞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日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转变命运的财宝!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头“飞”向这个既生疏又新颖的世界了。
四、深化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漂亮、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家乡时有没有恋恋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哀痛。
3、为什么“我想到期望,突然担忧起来”?
因为我的期望是让后辈过美好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担忧期望不能实现。
4、最终一个自然段,作者把“期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知我们,期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期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期望;期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期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肯定会来临的坚决信念。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哀痛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夫苦痛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制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念。
六、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家乡》学问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呼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很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家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状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转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家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
1.阴晦:阴沉阴暗。
2.萧索:荒芜、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愕然:吃惊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或许。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写家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家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家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绝望与苦痛的心情离开家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期望寄予于将来、寄予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
1.简析课文第二段家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家乡安静、荒芜、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芜,更令人产生忧虑担忧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芜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犹如僵卧在寒冷中一样,突出了家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精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期望“我”归来的急迫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兴奋,但也藏着很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兴奋又凄凉的心情是否冲突?为什么?
不冲突,“兴奋”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兴奋”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家乡远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
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聪慧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忱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5.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忱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情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热的好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亮的对比。
6.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家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家乡漂亮动人,颜色明快;作者用漂亮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者抱负中家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家乡形成鲜亮的对比。
7.闰土脸上“高兴”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冲突?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冲突。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兴奋,所以“高兴”;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苦痛、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好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最终敬重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8.为什么“我”听了闰土的称呼后“好像打了一个寒噤”?
“老爷”这一称呼表明“我”与闰土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纯真友情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取代。“我”内心感到悲凉、凄冷,因此“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
9.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闰土与“我”对话中,多次使用省略号,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板,头脑已被苦痛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亮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他只是摇头,脸是虽然刻着很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石像一般”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在看不到期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得静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鲜亮的对比。
12.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格外气闷”这句话?
这里的“高墙”是借喻。因“我”对家乡的期望与家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家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周仿佛都是“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原来格外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冲突,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予了对漂亮家乡的回忆,对抱负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家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神奇将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哀痛”。
14.谈谈你对文章最终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期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期望而不去奋斗、追求,期望便“无所谓有”;有了期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期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期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回家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夫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夫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期望,呼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七、课外学问
文体学问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进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家乡》教学反思
讲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家乡》课,读后深有感受。于是就接受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期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头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靠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示意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说明:
三个家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家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抱负中的,回忆中中的家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抱负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家乡是充满神异颜色的图画,这里有生气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奇异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神奇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家乡”是一个神奇世界,是少年神奇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家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家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家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难过……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种生活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观全文,“我”虽然不是作者鲁迅,但是在这个“我”身上,更多的还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学生们一站起来,就说“我”是鲁迅。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样的生活,是“我”(或者说是鲁迅)所不期望的,我期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代人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将来的期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疼惜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家乡的期望,代表着国家的将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期望的。
三种感情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敬重,对闰土杨二嫂的怜悯,对水生、宏儿的疼惜。 对母亲长辈的敬重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怀;对闰土的怜悯,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怜悯;而对下一代的疼惜,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忱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馇,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总之在家乡里还有其他的三,不仅在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够墨守成规,适时地转变教学思路,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5.《家乡》教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