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八年级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5.《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ID:64206
时间:2021-11-19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5.《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常识,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3.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4.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重点
1.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相关背景及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2.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
教学
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了解掌握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义。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见课件)
2.背景链接
为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首次举行。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3.作者简介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即: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比较: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三、学习新课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2段):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
第三部分(第3~4段):讲述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径以及正义之士的正确做法。
第四部分(第5~6段):指出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2.体会题目之妙。
明确:(1)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国家公祭,交代了写作目的——为佑世界和平。
(2)标题简明、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国家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制定了法律法规。铸造这座宝鼎,祭祀死难的军民。文章开篇引用这句话,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点明了本文评论的对象。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结构上,这句话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2.第一段中“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作为必要的背景材料,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这是下文论述的基本前提,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出发点,所以这句话是必要的事实补充。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属于举例论证。
4.第三段论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明确: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明确: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小结:文章开篇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有“警钟”和“宣言”双重作用。
(三)语言品析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5.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四
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短短6周内,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如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祭奠,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和平与正义长存。同学们,我们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华儿女,应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阔步向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五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见课件)
六
选取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写一篇新闻评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5.《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