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4种高分答卷方略答题技巧和公式

ID:3623

时间:2019-08-27

相关标签:    

  战场要谋势,商战要谋势,弈棋要谋势,球场要谋势,学习要谋势,考场更要谋势――用总分取胜的大局眼光指导自己自如完成答卷。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语文4种高分答卷方略

  一、跳跃式答卷方略。

  近几年高考试卷风格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不再像以前把压轴大题、灵活性能力题、高难度综合题集中于最后几道大题、而是把难题灵活题的考点均匀分散,穿插在卷面的各个部分,试卷的前半部分也穿插编排一些小分值但难度较大的烫手小题。答卷一开始被这些烫手小题缠住,一是耗费过多的时间,造成前后答卷时间分配不均衡,大大减少后面大分值试题的思考分析时间,二是大脑思维在小题解答上卡壳后,过早消耗脑力,产生负担过重的心理焦虑,也不利于在后面答卷中激发出自己最佳的应考水平。

  所以建议同学们在答卷做题一开始,就要采取跳跃式应考策略:对自己熟悉的、解题思路能一气呵成顺利铺开的小题能正确解答,就一一解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小分值灵活试题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后仍找不出解题思路的,就可以跳过去不做,继续解答下面题目。

  跳跃式答题方略的指导思想是:量体裁衣,看分值投入时间,分值小就少花时间,分值大就多投入时间。假如一道只有2分的选择题耗时与一道10分的大题耗时一样多,那肯定不是最优的答题时间分配。

  因此,考试动笔一开始就遇到“烫手”的小分值难题,不要硬碰,要机灵地把其晒在一边,让它靠一边“凉一凉”,等解答完大题后,再去心情轻松地强攻。

  这种答卷策略的好处是:一开始就用较少的时间较低的脑力消耗解答大量顺手试题,积累较多的卷面得分,潜意识引导应考心态进入轻松自信的良性循环之中,一点一点“预热”平时复习中烙印在大脑中的考试题感,大脑思维状态逐渐活跃起来,心情趋于放松,解题思路如行云流水般打开。

  二、流水线式答卷方略。

  这种答题方略适合于那些基础过硬成绩稳定细心冷静的高三考生。它要求考生从答卷开始就认真细致地解题,尽可能做到每答一题就对一题,逐题逐道按卷面顺序往下做,如同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程序。一般是解答完最后一道压轴题后,所剩余的重表复查卷面时间并不多。这种答卷方略的好处是大脑思维状态平和,应考心态平稳,答题顺序与节奏稳健,不会出现卷面得分忽高忽低的失常现象,正式高考答卷得分率与平时的模拟考试基本一致。

  三、弃一得九式答卷方略(又称弃子答卷方略)。

  有这样一句围棋格言:“不会弃子的棋手永远成不了超一流棋手。”同样,在考场上不善于弃题的同学称不上是一名成熟的应考高手。

  同学们在次数频繁的考试中,总会碰到一些绞尽脑汁仍理不清思路的特殊题型。面对这些高难度试题,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处理:第一种方式是使用跳跃式答题策略,到最后集中精力全力“啃硬头”,第二种方式是彻底放弃之。

  弃一得九式的答卷方略与周围的弃子抢先手取厚势、象棋的丢卒保帅有异曲同工之妙:坚决丢弃分值不大的特殊难解题型,全力保住绝大部分熟悉题型的百分之百得分。这正如老子辩证哲学中所说的“将欲得之,必先弃之”。

  假设丢弃的题型分值累计不超过1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充一得九的答题得分效益公式是:150分钟答卷时间=135分卷面分值,即放弃15分左右难度极大的实在无法做出的题目,集中宝贵的150分钟考试答卷时间去确保其余135分分值的稳操胜券。相对于大多数考试实力一般化的普通考生来讲,如果长时间一味被难题“粘”住,盲目更抠硬钻那望题兴叹的高难度15分而自始至终理不清眉目,最终不但这15分争取不到,就连卷面其余的135分分值也要白白丢失许多,白白错过能检查出前面做错试题的良机。试以下表举例模拟估算说明。

  高考成绩决定人生命运,考场上哪怕是多得几分、十几分,人生道路不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陆慧同学在高考中灵活采用弃子方略处理数学卷中的难题而多考13分:考试答题时对于实在做不出的题目也不必死守着不放,不妨先放弃。因为,在某一道题上耗时过多,必然会影响下面的答题,而且越想越乱,越做越急,反而会打乱整个思路和情绪。一定要力求将会做、应该能做的题做对,这样即使最后是实在不会做的题目丢分,也扪心无憾。我数学高考时,就放弃一道不会做的大题12分,却用争取到的时间认真修改前面做错的选择和填空5道约25分,考后想来仍很庆幸自己的策略。

  四、易中难三层筛式答卷方略。

  三层筛式答卷方略按试题的易、中、难一层一层过滤解答: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先下手解答自己很熟悉一想即会的容易题型,再筛找出有一定灵活性半综合性、经多方面分析思考后就能理清眉目的中等难度试题认真解答,最后再集中时间全力攻克剩下的压轴大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陈若英同学这样说明易中难三层筛式答卷方略的应用:先找出自己非常熟悉的送分题马上下手,不管是在试卷哪一部分,做完这些送分题,考试信心就起来了,思维也活跃起来,然后再去解答中档题就容易打开思路,这样就有80%的胜利在握,因为卷面中低中档题占80%的分值。最后再一鼓作气去钻研剩下的拦路虎――难题,心里当然从容又冷静。拿到试卷后通看一遍,尤其要看一下语文中的作文和数学、政治、历史中的大题,这样可以为这些大题提供更多的思考、回忆时间,也便于与零星的小题联系起来,迅速找到突破思维点,构思篇章,构筑解题框架。

  在高考考场上,考生们如能有效使用各种答卷策略和技巧,可优化答卷时间分配,预热启动全脑答题灵智思维,增强考试信心,进入超常发挥的最佳应考状态,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出自己平时厚积的知识,使应考思维、应考能力及考试潜能有超水平的发挥,这是取得理想高考成绩的最后一个决定性关口所在。

  高一语文答题技巧和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高一语文4种高分答卷方略答题技巧和公式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99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