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专注力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做很多件平庸的事

ID:210

时间:2019-02-21

相关标签:    

工作要专注力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做很多件平庸的事

01


「你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应该全部只放在一件事情上。把这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你把一万件事做的平庸。」


这个道理对我整个人生的影响几乎是颠覆式的。因为这个道理的背后隐含的原理是一条客观、有效的「人生捷径」。


当你踏上这条捷径之后你再去做很多事情时都会变得更加的轻松和容易,你能够节省下来以往大量不必要的被浪费的时间,过去你辛辛苦苦求而不得的东西甚至会在你踏上这条捷径之后会自动来找你。


而且、而且。


而且这条「捷径」不同于其他的生存规则,不同于其他的你要走捷径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走这条捷径你不需要付出任何的代价,它不会给你带来任何负面的收益。


因为这条捷径之所以是「捷径」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他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条捷径的存在。


02


我知道我这样的描述会令你感到有些夸张,但我想你也许很有必要听我为你解释清楚这条捷径背后的逻辑。


我们都知道,“马太效应”是一条十分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的规律,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在大多数的领域内,是最顶端的那20%的人获得了80%的利益,而80%的大多数只能从那可怜的20%中分一杯羹。


举一个最具普适性的例子,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奖学金、进学生会、作为榜样演讲、三好学生等这些荣誉和好处几乎只集中于你们班里固定的几个人身上。


这几个人可能是你们的班长,可能是你们班的第一名,可能是你们班里最漂亮的那个女生。


你忠贞爱国,但班主任丝毫没有考虑别人直接就把入党名额给了你们班长;你能歌善舞,但你们班出节目时所有人选的却是那个长得最漂亮的女生;你出口成章热爱演讲,在全校同学面前讲话的却是你们班那个木讷内向的第一名;


03


你相信或者说你的确能够比这些人做得更好,但你没有机会。.


“所有人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哪一座又有多少人知道?”


这句话被成功学和励志界推广出来之后,在近些年一直遭受到很多的嘲讽。


不可否认的是,成功学和励志鸡汤的确脑残,但这句话也的的确确反映了一条经济学原理: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很有限,人们只能记住和注意到在同一类型的人或物中排名在最前面的那有限的几个。


同时由于人类所共有的刻板印象和关联性思维,人们通常认为在某一方面优秀的人必然在其他的方面也会很优秀,比如人们通常会认为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有更高的智商,对世事的理解更加超越常人。


并且,人们一旦在一个某一方面很优秀的人身上发现了他的其他优点,就会将他的这种优点夸张和扩大很多倍,比如一些明星的粉丝会狂热的赞扬自家偶像懂礼貌、很努力、“真唱”等这些“优点”。


当人们要选择一项服务、或是将某些任务或好处交派给某个人时,他们潜意识中的「选择优先级」会更加倾向于去找那些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有一项非常出色的擅长的人。


04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这的确是意味着人们自身思维的种种局限性,也的确意味着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


但如果你顺着这条逻辑去看,你会发现这意味着:你只需要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非常优秀你就能获得大量其他附带的好处。


比如说你成为了你们市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除了你的来访者数量剧增、你的身价剧增之外,你还可能获得你们市心理学会的理事、会长等资格。


这个时候很多学校、社会机构等就会邀请你做演讲,一些咨询师沙龙会邀请你去做分享和督导,你的名声会越来越大,你就能逐渐掌控你所在区域的咨询师这个领域的话语权,这些又会不断地推动你作为咨询师的能力和名声越来越大,由此形成一个正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需要耗费丝毫的力气就会有很多人来主动希望能和你成为朋友,你的异性仰慕者也许能把你的单身问题也解决了,来找你合作的小学直接解决了你孩子的入学问题,某电台可能还会邀请你去做嘉宾、开节目。等等。


之所以这个社会会出现马太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接近“赢者通吃”的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注意力的稀缺性,能够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留下稳固印象的人的数量是有限的,人们就只能想到这几个人,所以所有的资源就都集中在这有限的几个人身上了。.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这种“赢者通吃”的现象会愈加的严重,因为世界信息流的交互速度在互联网上变得快到不可思议。所以互联网行业的赢者通吃现象是最极端的体现。


但我们当然不必担心,这并不是说各行各业都早已有那么多各自的“赢者”霸占了市场,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事实上互联网恰恰给了我们每个人实现我们文章一开始时提到的那条「捷径」的机会。


互联网令赢者通吃的法则变得严重,但同时也令整个市场的格局增大到以前的无数倍。


现在的确也是一个行业里80%的人在争夺20%的利益,但现在20%的利益已经大到了比以前的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还要大。比如你是做摄影后期的,以前你可能只能从你们市接到单子,但现在互联网令你可以从全国各地都能接到单子,你潜在的市场比以前扩大了无数倍。


这也就是说,我们并不需要做到整个行业最极致的那个第一,我们只需要能够在“赢者”们吃不完的那剩下20%的市场空间中成为其中的“极致者”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得足够巨大的利益。


并且当你能够在这20%的市场空间中达到极致的时候你猜会发生什么?


05


没有错,甚至那80%里那些巨头、大佬们巨大的蛋糕中你也能够分一杯羹。


而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现实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天赋、家境、平台、运气等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不可能进入一个领域中那最极致的第一梯队,可能不管你多么努力、多么勤奋、多么刻苦,你都不可能也不会被允许成为第二个马化腾、第二个傅园慧、第二个罗振宇、第二个特朗普、第二个咪蒙。


但是只要你能坚持并且努力,那么基本上每个正常人在理论上都是可以成为第二梯队中的佼佼者的。


你只需要专注,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持续的钻研,持续的为此付出精力和时间,持续的让你在这件事情上的水平和能力不断的超越其他人,那么等你越过了那个所有人都共有的“瓶颈”之后,你就能由此获得十分丰厚的回报。


这个瓶颈就是80%的人都能“轻松”达到的那个阈限。


这个阈限会不断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


你做公众号,也许任何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人都能做到一百粉,那么当你达成一百粉的时候你就突破了第一个小瓶颈,接下来你的对手就成了那些稍微有点儿想法的人;


在这个阶段的阈限可能是一万粉,那当你突破了一万粉之后相较于上一个层次的人你就和它有了云泥之别,这个时候你也许每个月能赚个一千块的广告费了;.


到了下一个阶段的阈限可能是十万,但这个时候你的对手可能不再是纵向的那些粉丝比你更多的人,而是那些把内容做的更有吸引力、粉丝定位更加精确的人,等你完成这一步你的广告可能已经到了一篇一万了;


当然把一个公众号不断做起来绝对不可能如我说的这么轻松,但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你知道吗?


为了证明只要你不断地突破阈限,你的收益就绝对会成倍的提升。


而且,而且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利润空间大的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卖肉夹馍几年买了套房,手机贴膜月入上万,做几个公众号年入百万,这些都说明了有非常多的领域其市场之广阔、利润之丰厚都是未被常人所注意到的空白认知。


当然我在此绝对不是宣传赚钱是多么的容易,也不是在鼓吹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鸡汤,我只是想指出这个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的角度:怎样才能进行收益最大化的努力?


答案就是:专注。


06


专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并且,你所专注地领域越细分越好。


以手机贴膜为例,你在路边专注贴膜三十年,还是重复着以前的套路,以前的方法,那么你再专注也没用。


有效专注的前提,是要用你的脑子。


你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你要知道自己专注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能力、口碑、社会影响力。你专注的方向也要向着这些目标努力。


但凡你稍微用点儿脑子,但凡你稍微用点儿心去想一想,你打出做五道口学院最“专业”的贴膜者这个定位可以吧?


等有了用户口碑后再自封贴膜匠人可以吧?


建个公众号:【贴膜小王子的那些事】来宣传和拉生意可以吧?


生意做大之后开连锁,只招长的帅的大学生来兼职宣传:【既要最专业的、也要最帅的】可以吧?


贴膜的切割刀统一瑞士最古老手工制刀匠人詹姆斯家族订做的可以吧?


我们贴的膜来自欧洲贴膜协会专业认证的可以吧?


07


我说的这些夸张吗?


毫无疑问,很夸张。


但我说的这些有可执行性吗?


毫无疑问,这太有可执行性了。


不要以为我说的这些很魔幻,事实上很多企业和品牌发展做大的本质上的套路基本就是这样的。.


但问题是我已经给你说的这么清楚了你还是不会去执行照做。可能是你还没有下定决心往哪个领域发展,可能你现在感觉还没有准备充分,可能你担心这些实现起来太困难了等等。


如果你现在并不打算根据这篇文章提供给你的思路开始去列出下一步详细的执行计划,那么你可以先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等到你真正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也不算晚。


08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执行这条原理的两个“微小”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要建立在你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基础上。只有你了解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你才可能首先在主观上愿意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很长时间。


怎样了解自己,怎样接受自己,怎样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这就是另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了,在今后我会就这个主题专门撰文讨论。


第二个前提,是你所选择的领域必须具备最基础的现实市场。即这个领域的市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一个领域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这个不是靠我在这空口白牙给你做出评判,也不是靠你自己的主观直觉或者个人经验,而是在你对一个领域有足够兴趣的前提下,深入的对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和挖掘之后再做出判断。这个过程本质上就属于市场调研。


我可能没有办法在这里告诉你如何去选择今后的方向,但我有一个粗略的建议,按照这个方向最起码你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在这里我们就要用到职业选择的交叉三要素法则:你可以画三个圆,你喜欢的,你擅长的,能赚钱的。这三者的交汇处,很有可能就是决定你未来方向的关键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条原理好像并没有很厉害啊,你可能感觉这些至多不过是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没怎么细思过的东西,它怎么可能起到颠覆式的作用啊。


09


那为什么我会如此推崇这个原理?


为什么我会把它推到「人生捷径」如此之高的地位呢?


难道只是知道了这个世界的资源分配规则、只是知道了要专注就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吗?


我想看到这里的人应该分两种。


一种是理解了“马太效应”这个规则的人,一种是没有理解的人。


一个人一旦理解了这条规则之后他的心态就会产生巨大的转变,他的认知系统就会产生重大的调整,由此会带动他整个人生的一系列转变。所以当他在看我前面的描述时想必就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将这个规则彻底内化了,所以他能明白我为什么将这条规则推崇到如此的地步。.


但没理解的人还是一头雾水:


10


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好像的确胜过做很多件平庸的事,但是所以呢?


这就是“理解”和“还没理解”的区别。


理解意味着你能明白一条规则究竟是在代表着什么,理解意味着这条规则背后的逻辑已经内化到了你的认知体系当中,理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将开始发生成长。这就是为什么《少有人走的路》中开头就说:“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它之所以是一个真理在于你一旦理解了这条规则之后你整个人就都放松了。你不再紧张了,你接受了。


接受就意味着不在有冲突,不再有冲突就意味着大多数的神经症就会被消除。


你仔细想一想,为什么“马太效应”会是一条伟大的「人生捷径」呢?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假如说你这一生中做了一百件事,你做这每一件事都是那种在你心理舒适区之内的很轻松的付出。


我们就假设你做这每一件事花费了20个点的体力。于是每件事带给你的收益就只能相当于甚至是低于你付出的水平,你可能有2000点的收益。


如果你一生中的这一百件事情里,你花费你大部分的精力只去做一件事。


假设你在这一件事上花费了1500点的体力,(现实情况是你还根本不需要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和付出)由于你在这一个领域内的杰出成就,你的收益不仅会是你付出精力的N倍,而且这一个领域的成功还会给你带来其他领域的收益,并且这些收益也往往高于你以往水平的数倍。


所以你最终的收益是:1500*N+O(other其他领域)*N


很明显,后者的收益是远远超过前者的。


不要以为上面的两道算数题是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自己设计的算法,实际上这两种算法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现实依据。


就以你自己身边的两个人:一个是很平庸的,一个是有某一个领域非常厉害的特长的人作比较,前者的平庸导致他除了运气、否则在任何情境、任何时刻都没有出头的机会,当他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他需要在自己没有人脉、没有能力的前提下去自己摸索。


11


而一个在某个领域比较厉害的人呢?


他除了在平时受到的关注是前者的数倍,仅仅是他的人脉的质量就完全可以碾压前者。.


他的人脉就保证了最起码的当他需要处理问题、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起码有机会得到便捷的资源和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效率。


你想一想,你去政府机关办事有多困难?一个有机关朋友的人去办事又会多么简单?


你想出书编辑会理你吗?如果是知乎上一个十万关注者的大V想出书你猜会有多少出版社主动去联系他?


你想买房子然而限购了,巧了!这位省优秀教师辅导的学生家长是某房地产大亨。


所以我要再强调一遍:我绝对不是鼓吹人脉关系的力量,也不是在给你灌输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而是你的确要意识到:在某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会迅速带动你整个人生所有领域的提升,由此你就会走上人生的「捷径」。


这的的确确是一条客观存在的现实规律。


我今天费劲百般口舌来阐述这个道理,唯一的目的只是告诉你:朝这个方向努力你会走得更快,用这种思维去做事你的收益会更高。


具体的这个道理能带给你什么好处?


好处就是:一旦你理解这条规律,你就会走上人生捷径。


而如果你没理解这条规律,或者以为我仅仅是在阐述表面上的付出和收益问题,你就会骂我浪费了你的时间。


在最后对那些理解了这条规律的人我再做一个总结和提醒:


做到极致所必须的条件是「有效」的专注。


有效的专注的前提,是“用脑子”做出的思考,与抉择。


共勉。


作者:风墟(ID:fengxuwake)


工作要专注力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做很多件平庸的事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99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