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ID:15572

时间:2019-12-07

相关标签:  初二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新运动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第16课血肉筑长城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轮船火车无线电报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㈠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㈡京师大学堂废科举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

  第3课土地改革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六单元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㈠两弹一星袁隆平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㈡

  八上第6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2.性质:洋务派为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4.:前期(60年代)是“自强”;后期(70—90年代)是“求富”。

  5.代表人物: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6.主要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工业(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张之洞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主要有: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总局和汉阳铁厂。

  ③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陆海军(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派遣生等。(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7.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因而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洋务运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上①②③的内容亦是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中,最能体现洋务派初衷的是创办军事工业。

  ★★.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失败的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1、背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简单经过:

  A、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请求变法的“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B、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他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C、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变法开始的标志。

  D、1898年9月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发动戊戌政变,前后103天(所以称“百日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

  3、百日维新内容:

  主要内容:(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5、失败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6、影响(意义):戊戍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戊戍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八上第8课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辛亥革命的领导政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成立时间、地点: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

  2、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成立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6、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旗帜)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即、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二.武昌起义

  1、发动起义主力是革命党人;

  2、简单经过: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①历史条件:第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王朝统治崩溃,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②简单经过: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③性质: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战果。)

  (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清宣统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12年3月,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此也是辛亥革命的之处)

  (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成功: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中华民国成立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失败:①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孙中山的伟大功绩: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孙中山具有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为祖国的进步事业奋斗终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己的救国主张。

  ★★.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

  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开始: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口号(或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世纪的曙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产生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到一个新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评价)

  (积极影响)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③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⑤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比较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派别

  不同点

  相同点

  洋务派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进行洋务运动。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希望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维新派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

  主张实行三民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党,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激进民主派

  提倡民主和科学,学习西方进步思想,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发起新文化运动。

  启示:(1)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技术——制度——文化

  (2)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单元小结: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2)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3)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⑵、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归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考点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上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趁蒋介石围剿红军之机,侵略中国。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借口: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并在第二天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的态度: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柳条湖事件),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结果:结果:A、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B、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开展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

  影响: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1)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个人因素)。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3)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目的: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4)结果: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协商。)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和平解决的意义: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B、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八上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一、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

  (1)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

  影响: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原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的推动。

  合作表现: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奔赴抗日战场。

  意义: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A、背景: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逼迫南京国民政府投降。

  B、罪行: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疯狂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历史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日本否认历史、修改教科书这一现象?

  (1)启示:珍惜生命,反对战争;反对战争,争取和平。(2)目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3)如何看待:他们这种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时刻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世界和平。

  ★★.当前日本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实质是为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进行掩盖和辩护。不利于今天中日关系友好、正常、的发展。日本只有正视鼓起勇气历史,真诚地道歉,才能把握未来。

  八上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一.正面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抗战时的第一次胜利

  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台儿庄战役——抗战时最重大的胜利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近20天,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重大的胜利。

  二.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目的:粉碎日军的“囚笼”。

  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经过: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在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三.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根据地,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战略的总后方。

  四.中共七大

  目的: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内容: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大会还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主要原因:中国军民的长期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的。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受降代表在台北主持受降仪式,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意义):

  (1)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的压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战(根本原因);国共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海外华侨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等

  ★★.中国抗战的特点:以弱用强;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主战场;始终并存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考点五经济和社会生活

  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火车、轮船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作用: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危害: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19世纪70年代,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人们的传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照相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19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废缠足等成为社会潮流,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文明平等的愿望。

  1、1912年,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A、颁布剪辫令,要求剪去辫子,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B、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官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2、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女士服饰: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考点6中国近代、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八上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科技

  1、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詹天佑,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1905年他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采用“竖井施工法”开凿燧道。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京张铁路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2、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我国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1926年,他主持生产出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一批纯碱,为“红三角”。还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了制碱业的垄断。这种制碱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制碱技术居世界前列。

  二.思想文化

  (一).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魏源:鸦片战争期间的进步思想家。他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的历史,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严复: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用于今”的进步观点。这些学说的介绍,激发中国知识分子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同时还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二)新式教育的开端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

  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世纪初,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三)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文学杰作:《阿Q正传》

  2、徐悲鸿:《奔马》融会中西画技,独具一格。

  3、聂耳:《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定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

  4、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与文化

  8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导弹: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人造卫星:

  (1)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又陆续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2)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3)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6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意义: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主义、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袁隆平——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年级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863计划

  诞生: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3月5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组织下,100多位科学家研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

  研究领域: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术等八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目标: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意义:加快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做准备。

  ★★.信息技术和的发展

  概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作用:

  1、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时发展

  **当今世界其它主要国家或地区发展科技的计划: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科技立国;西欧:“尤里卡”计划。

  **认识:中国应积极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进行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教兴国的新途径;加大科技投入等。

  考点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8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历史巨变)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9

  ★★.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1953年间国家政治生活的依据)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特点:代表来源广泛,民主平等协商,具有决策地位。

  ★★.作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1949、10、1(的由来)

  ★★.准备: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意义:(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1、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5月(知识联系: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集团分裂西藏、分裂祖国行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实现全国统一,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

  (2)过程:

  ①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②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3)意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8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

  2、抗美援朝(紧承第一课序号)

  (1)背景:

  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以“联合军”的名义侵略朝鲜。美军越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边;

  ②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这个东北边境城市,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④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

  (2)目的:保家卫国

  (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概况:1950——1953年,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5)英雄人物: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去(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6)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7)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

  ②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为新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3、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紧承第一、二课的序号)

  (1)背景: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内容:1950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0年代“土改”的特点: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属于土地私有制。

  考点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纠正“”以来“左”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目的:纠正“左”倾路线。

  结果: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义(影响):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背景:①粉碎“”后,党的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实质是坚持“左”倾错误)②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2、▲内容:

  ①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党的历史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平反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3.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渐加强,中国逐渐走上依法治国的轨道。

  ★★.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8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

  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前提: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开始。

  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作用(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1985年。

  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对外开放

  目的: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分四步: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经济特区;规划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份设立一些开放城市。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作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目的: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

  作用和影响:

  a.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吸收侨资、外交,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代表作,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b.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深圳等经济特区创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启示: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岛经济特区。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现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当今改革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主要区别: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比较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关系方面政策的变化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8年级下册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又为中共十三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共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

  主要内容: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立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南巡讲话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主要精神: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意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四大(1992年召开)

  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五大(1997年召开)

  内容:①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②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历史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师?

  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典型试题:江泽民在“十五大”中指出:20世纪以后,中国人民在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第一次巨变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变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三个伟人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孙中山主要: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确定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办黄埔军校、

  4、毛泽东主要事迹:参加中共一大、主持农民讲习所、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遵义会议、领导红军长征、参加中共七大、参加重庆谈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5、邓小平主要事迹: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有: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大无畏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等。

  考点九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8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前提:祖国统一。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适用范围:台湾、香港、澳门

  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说明:

  a.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b.中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回归的原因之一,其二是“一国两制”顺应香港、澳门和内地形势);

  c.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回归是理所当然的;

  d.我国在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实现祖国对台湾的和平统一。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8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①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九二共识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组织都是民间组织)。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江泽民关于台湾总结的八项主张

  时间:1995年初。

  内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意义: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新时期如何处理台湾两岸关系?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加强两岸政治对话,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认识: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中国现代史启示认识篇

  1.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要树立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立场为祖国奋发学习争先的信念。

  3.土地改革的认识

  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4.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5.针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证明,对内改革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6.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7.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

  我们要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自己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8.香港回归的认识与感受

  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血浓于水;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9.对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台湾所做的努力以及台湾统一前景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十亚洲的封建社会


1.

2.

3.

4.

5.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99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