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五种经典试题
题海茫茫,高分何处求?告诉你题海无边,不是让你回头是岸,而是愿你扬帆远行。
1.文章标题的作用
按照从先到后的顺序,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能看到标题,标题如何出题?
一般来说,就文章标题所出的题目,大致有两个玩法——两个内涵,一个是题目自身含义,一个是隐含的深层含义。
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2017年烟台市中考语文阅读问曰:
小说中,“锁王”是指什么?
按照以上的套路操作,可以知道,“锁王”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自身含义,一个是深层含义。表面含义是锁深层含义是人。
但这样的思维有些笼统,还是具体化些为好:一个是指“物”,即别人打不开(技术指标过硬)的锁;一个指“人”,即设计这种别人打不开的锁的技术过硬的人。
还有时候会问:题目的作用具体有哪些?都是什么作用?
把这种问题也是有范围的,主要有三个:
一是结构上主导线索,能够贯穿全文,使文章形成有机整体;二是内容上归纳点题,写了哪些事,突出了哪些主旨想,抒发了什么样感情;三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文中句子的作用
说完了题目说句子。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重要作用,从结构上来说,大多数时候会考开篇句、中间句和结尾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位置不同,作用自然不同,开篇的句子,往往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奠定作者感情基调,以此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中间的句子多起过度作用,依据上文承接下文,承上启下,展开描写和叙述;
而结尾的句子,往往是升华情感,总结全文,托物言志,深化中心思想,画如点睛……
3.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句子更大一点儿的,可能是几句话放到一块儿的修辞方法的赏析,以及手法的作用。这一类题目比较灵活,是每一年的必考题,而且大多数的地区分值都比较高,往往是3~4分,题型多是主观题,对于这类题目,确实可以提炼出公式来:
(表达方式、动词、形容词、修辞、表现手法等)+(情境)+(情理)+(效果),结合试题具体讲一讲。先看下面这一句话;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就问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大家当然能看出修辞手法,就是运用了比喻。“缀满枣树的半红半绿的枣儿”被比喻成“一片彩色的瀑布”,这个句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的数量多色彩丰富,突出了枣树的生命力,抒发了喜爱和赞扬。
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个例子,例如:
(蒲公英)叶儿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再问问大家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显然在这段话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叶子被赋予了人格,也展现了人的精神,作者巧妙使用了努力、力量、手脚等人物化词语,活灵活现地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坚强生长的状态,使蒲公英的形象生动跃然纸上,借写蒲公英抒发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4.描写的作用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甚至一些说明文里面,都会有描写的存在。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以散文为例,描写可能和抒情有关,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景物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抒发作者要表达的浓厚情感。
如果是小说呢?描写要向读者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天气、地点等细节,以此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变化和内心感受。
例如2015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目陈彦斌《冰湖》第12段的景物描写:
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来,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来,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文中作者交代了父子二人打鱼的时间、季节和环境,突出表现了环境的恶劣,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形象。随着景物描写的进展,“父亲”的镇定、勇敢和爱儿子的性格特征得到鲜活突出。这样的景物描写,无疑会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等行为做铺垫。
5.记叙的作用
要完爆这一类题目,就要知道记叙的种类,以及不同记叙方法不相同的作用。
其中:
顺叙按时间顺序记叙,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倒叙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吸引读者的关注;
插叙也是补叙,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情节更曲折,使文章结构更紧凑,更能突出文章的思想主旨。
人的一生很漫长,但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中考便是这样的地方。
中考是我们抵达理想的毕竟之路。人生早年,跑赢中考是必须的。
要想实现梦想,必须先赢下中考,那你,就要在考试中灵活应对各种体裁现代文,熟练运用现代文阅读技巧,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