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说绿茶
绿茶原本清淡,越是好的绿茶,三道清水流过,杯里的茶水已是"六宫粉黛无颜色",只留下碧绿的叶片,犹如池底青草,若无其事地在水中悠然荡漾。故而有北方来客,假若端上一杯绿茶,客人猛喝一口咕咚咽下,话噎在嗓中,那表情是写在脸上的:这茶,没味儿!还有另一种表情:这茶,好苦!
绿茶在北方,一向有点不受待见。北人口重,喜食味浓色香之物;北地天寒,偏爱滚烫热烈之饮;北方地冻,养不了这青翠娇嫩的茶树。所以北方人多一半是喝花茶的,茉莉香片,大众又经济的饮品,老少成宜的,滚烫的水冲下去,经得起沏泡,不怕变色。茶色深浓醇厚,给人沉稳的依赖感;深褐色浅褐色的水面上,偶尔漂起一朵半朵白色的茉莉花,有点俏皮的样子;一掀壶盖,香气四溢,掩都掩不住,其实不是茶香,是茉莉香。在隆冬的冷风中,飘来夏的茉莉味儿,虽有些俗艳,毕竟是亲切而温暖的。
北方人沏茶,多将茶叶置于茶壶之中,沏好之后,再一杯杯分别倒在小杯子里,(就像斟酒)分而饮之。那茶叶可反复沏泡,可谓经久耐用。茶叶始终沉于壶中,比较隐蔽,不大看得见好坏。不像南方人泡茶,必定是一杯一撮茶叶,一人独占一杯。常常是来客只嘬了一口,人刚走茶未凉,整杯茶就连着茶叶一并倒掉了。在北方人看来,如此沏茶实在是太奢侈也太浪费了。而在南方人看来,北方人那样泡茶,也真是小气得过分。
一次有一位很久不见的好友来家看我,我特为其沏泡绿茶一杯,以示隆重接待。他第二天有气无力给我打电话说:昨天你给我喝的啥玩艺儿,害我一宿没睡着觉。这才想起自己忘了来客是东北人,他当时一定是碍于情面,才将那杯绿茶勉强喝下的。
然而我在北方多年,除非万般无奈(极渴),仍是坚决拒喝花茶的。说起来祖籍广东,本应喜喝乌龙一类红茶,却是无福消受欣赏不了一一在这点上,我与那位东北友人有异曲同工之疾:喝一口红茶,害我一宿睡不着觉。
在北方,至今我仍只喝绿茶。
绿茶自然首选家乡杭州的西湖龙井,(千万别是假冒伪劣产品)。绿茶那种含而不露的品性,如一来自庭院深深的妙龄少女,衣料与皮肤都如丝绸般爽滑细润,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中,韵味留在清风里;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茶色碧绿,似玉液琼浆,养眼养心,令人不忍品尝。轻啜慢啧,舌上粒粒绿珠滚动,初始略有一丝苦涩,继而满口清香;茶未凉,嘴里已是甜丝丝清凉凉,满腹欲说还休的惬意与顺畅。
绿茶之妙,妙在清淡。
清淡中悄然渗出含蓄的魅力,从不张扬的那种,如江南人的勤勉与聪慧。
我对龙井的偏爱也许源自少年时代。杭一中的初一年级那个春天,曾全班集体去梅家坞采茶半个月。湿漉漉的青山绿水,漫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园。无数娇嫩的叶芽,从蓬勃的茶树上一片片翘首探头,用一双双小手轻轻采摘下来,小心地置于竹篓中,拇指与食指都被茶叶染得绿了。细雨蒙蒙中采茶归来,全身的衣裤都沾着茶叶的香气。至今记得,下山收工过秤时,我一个上午采摘的茶叶,共计二两之多。若是等到烘干炒毕,大概只够泡上几杯茶吧。可见春茶之矜贵。那半月采茶劳动结束后回到城里,晚上睡觉时眼前仍是无边的绿色,满山满眼的茶叶,在脑中如大海的波涛起伏,眩晕几日不止。还有一次全班到郊外春游,路遇茶农忙于采茶,大家一时兴起,放弃春游跃入茶园去帮茶农采茶,后来写过一篇《采茶》,记述的就是这天的心情。
能不思绿茶?
如今杭州城里茶楼林立,茶馆兴盛,多半是将喝茶作为社交聚会的场所。如"青藤"三层大茶楼日日夜夜座无虚席,小吃点心干果水果一应俱全,喝茶喝得轰轰烈烈情景颇为壮观。要论茶屋的文化品位,字画古董,环境古雅幽静,当数西湖大道别具风格的"和茶馆"。若是去龙井、虎跑的茶室,喝茶为的是泉水;若是选择湖滨的"湖畔居",为的是湖光山色;"湖畔居"的位置,至今杭州所有茶楼难以替代--那时刻茶客犹如漂于船上,整个西湖都在窗外荡漾,碧波粼粼,恍惚间竞觉得杯中的绿茶,只是从一湖清水中随意舀了一瓢来饮。到了金秋桂花节,满觉垅、植物园,一棵桂树一张茶桌,桂林丛丛,茶桌济济,桂花的醇香与清茶随风交融,几粒金黄的桂花无声落入杯中,绿水浮金,绿绸缀金,那是桂树与茶树热恋的季节。遗憾的是桂花节如今越来越商业气息,水漫"金山"时,绿茶已被淹没。
近年来,我每次去杭州探家,倒是常与家人友人去龙井一带的山里,在农家庭院里喝茶农自留的好茶,不会有茶室茶座里呼朋唤友、麻将扑克的骚扰之声,确是清静又悠闲的去处。还有像孤山"一片云"等茶室,客人可自带茶叶,茶室提供开水,任由茶客随意一坐半日,独享青山,也自成一道风景。杭州人喝茶是平常而普遍的大众文化,绝非文人雅士的矫情。绿茶文化属于江南,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
这些年来,杭州周边地区,几种绿茶新品牌名声鹊起:千岛湖的雪水云绿、浙江龙井、余杭径山茶、衢州龙顶等等,都是先后品尝过的。其形其色其味其香,自是各有千秋。雪水云绿那名字何等美雅,给人诗意的想像,茶色如其名,茶质温柔细腻,很得杭州人喜爱径山茶()叶片细长、色泽略深,茶味较之其他绿茶醇浓,茶香也极其收敛沉稳茶在杯莲叶托浮于水上,似有一种禅宗定力,别有一番洗心内涵。径山茶产自余杭当年香烛盛旺的寺院佛地,属珍稀之物。说到衢州龙顶、羊岩勾青、安吉白片等等后起之秀,经过历年修炼,其中的优质极品,论色香味之优雅,甚至可与西湖龙井比美,至少并不逊色的。
众多绿茶品牌之中,我还有些偏爱太湖地域的碧螺春,单是那名字就起得形神兼具,细嫩的叶片微微卷曲,如塘边池畔一只只娇小的青壳田螺,报来春的气息。掀开杯盖,一汪绿水上浮一层细细绒毛,如涟漪一般荡漾开去。但若将碧螺春茶与西湖龙井相比,前者的香气有几分张扬,带些诱惑的意思在里头;而龙井的茶香,却是清幽得不动声色。
至今还记得70年代曾去安徽黄山茶林场采访上海知青,步行几十里至深山连队,四下已是云雾缭绕苍茫如海。偶得云开雾散,只见级级梯田,层层茶园,从脚下一直升上天空,犹如一架架绿色的天梯,通往九霄云外。正是采茶时节,路边房跟处处是摊开晾晒的新鲜茶叶,那两叶一芽精致标准得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绿得发亮,嫩得叫人心疼;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刚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就像无数煽着绿色翅膀的小蜻蜒,在山脊上等待着穿透雾气的阳光,晾晒它们被打湿的羽翼,然后成群结队地飞往各个城市的茶庄......
张抗抗:家长之掌
孩子说,我每天都有很多搞不懂的问题,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解答。可惜,父母要么是根本没时间来耐心听我的想法,(他们忙于工作、或者忙于家务。还有各种应酬。就算有了一点时间,他们也需要休闲,比如打麻将、看电视什么的......)要么就是根本回答不出。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总想稀里糊涂把我们的问题快点打发掉。有时候他们干脆就说不知道。他果不知道,我们去问谁呢?一次不知道、两次不知道,第三次我们只好不问了。
有个孩子正欲对父母开口提问,忽然打住:算了算了不问了,你反正是不知道的。
我想,家长若是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那就是家长的问题了。
家长不屑和孩子交流,是家长的失误;家长没有能力和孩子交流,是家长能力的欠缺。
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一...无论是军事、经济、体育、商业......即便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电子游戏、电视卡通,同学关系、零用钱的使用计算等等日常生活,都需要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加以引导,才能被孩子,悦诚服地接受。
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正在一日日急步临近的时候,做家长的怎么办?
眼前没有捷径和侥幸。既已为人之父母,若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一我们只能与孩子一同健康成长。要想让孩子知道得多些,家长就得知道得更多。
即便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家长们多多吧。时时刻刻、每每夜一一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学习与孩子坦诚友好相处、学习这个时代一切的新事物--然后才会知道其中哪些东西,有着骨子里的陈旧与腐朽;才有资格告诉孩子,其中有哪些是应该放弃的。
家长不倦而谦虚的学习,能激发并强化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那是一个无限大的温暖空间,在那里我们将收获亲情和友爱,我们将与孩子们互相学习。环保家教
如今我们已无可回避地面临着环境教育的新课题。环保意识通过社会舆论、公众文化设施以及多种教育而传播、扩展。环境教育实际是一种社会公德教育,也是宇宙观和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美国的((环境教育法》规定,必须为青少年开设环境科学管理课程。从70年代开始,环境教育在美国就以多种形式,在各地开展进行。一个人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孩童时期开始逐渐养成。
21世纪的中国,从家庭到学校,都应当使少年儿童普遍接受系统的早期环境教育。
而作为社会最小细胞的家庭,在环境教育上,自然责无旁贷。
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如果自身具备了起码的环保意识,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无处不在:
--不要浪费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它们都是地球的宝贵能源,就像人身体里的血,每一滴都很珍贵!
--不要乱扔果皮奶盒冰棍纸还有口香糖的胶渣,把它们装在塑料袋里,或者用废纸包上,扔到垃圾箱里去!
--星期天我们去公园游玩,去看湖上的海鸥、还有从北方飞来的野鸭子,它们是人类的朋友,不要让小朋友用弹弓打伤它们!
--不要吃青蛙、蛇和其它所有的野生动物。我们平时总说不要挑食,但是对于野生动物,一定要学会拒绝。野生动物灭绝的那天,地球就完了,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路近的地方,咱们尽量骑()自行车去吧,不要动不动就"打的"。自行车不会排放废气,是"绿色"的交通工具,还可以锻炼身体。
饭桌上、一起回家的路上、电视机前、山下水边......随时随地,到处都是环保的课堂。父亲的循循善诱、母亲的娓娓低语,如同春天的细雨,一点一滴,滋润着、浇灌着嫩芽一般生长着的孩子。许多年后,那些青翠的绿叶,将会覆盖我们共同的地球。
有科学测试表明,用污水浇灌的农作物,长大后叶片果实中的重金属、农药化肥严重超标。这一例证说明了"家教"--犹如灌溉的水质清洁度,对于生命成长的重要。
虽然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已有太多的"不要"一一很多"不要"确实是要摈弃的;但由于环保意识在中国的艰难传播,迫使我们每一位家长,仍得多多地对孩子说"不要"。
然而,这"不要"应当以家长的自律为前提,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每一个细小的环保行为,对孩子产生无形的影响,肯定比仅仅对孩子说"不要",更有力度,更令人信服。
张抗抗:说绿茶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