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煤的呼唤
上呢?再说,成千上万的矿工天天下井,我就下不得?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要下井看看,这一回路过煤城鹤岗,再不能错过了。
鹤岗煤矿开发于民国初年,1945年正式建立鹤岗矿务局,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年产1800万吨原煤,与大同开滦煤矿齐名,在全国排行第四。我这次所到的鹤岗矿务局南山煤矿,地处煤田的腰窝,煤层丰厚,年产可达260万吨原煤。职工9600人,而退休职工4700人,几乎占在职人员的半数以上。由于历年的产出都上交国家支援了新中国建设,煤矿自身少有积累。老矿近年来为增产增效减亏解困,除了高额的维检费外,为瓦斯抽放等安全设备的改造,还需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在矿务局副局长王洪明以及矿党委书记金岩的介绍巾,得知煤矿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得我人未下井,心里已是沉甸甸的了。
竖井的"坐罐"铁门咣当一声巨响,光线霎时暗了下来。手心有点出汗,封闭的井罐以一秒钟10米的速度沉降,才一分多钟,已经到达了地下的500米深处。门打开了,猛地袭来一股凉风,却感觉到窄气有些憋闷。沿着昏暗的通道往外走,可见到窄窄的栏杆外侧有一长排木凳,坐着几十位刚下夜班、正排队等候上井的矿工。他们的面孔和工作服已被煤屑煤垢染得乌一块黑一道,脸色疲惫、默然无声。他们连续工作了12小时,在曲折的巷道中走了很远的路,流了很多的汗,还须再等一会儿,才可以回到阳光灿烂的地面上去。
井下初始的感觉像一条山中未完工的隧道,湿漉漉的地面凹凸不平,头顶的岩石有水珠沁滴下来。除了脚底下的路,几乎看不见什么,只听见四壁传来隆隆的声响--是风。从宽大的通风口不断输送入井的新鲜空气,似乎是连接着地面惟一的通道。
走了好一会,模糊中,隐约见一条窄亮的铁轨横卧眼前,一列挂着几节铁制车厢的"平巷人车"咣咣地开过来,停下上人,又咣咣地启动,往巷道深处驶去。金岩说由于井下不能携带任何火源,使用这种"电瓶车"是最安全可靠的。但这"人车"却并不是矿工的井下交通工具。矿工下井到作业面上全靠双脚步行,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
那电瓶车在"隧道"中穿行,黑暗无穷无尽。方知自己的头顶不是一座大山也不是一条山脉,而是整个地球。崎岖复杂的巷道钻透了地球之腹,人的索取竟可达到这般深度。
车轰然停下,前方是密密麻麻蛛网般更深的巷道,通往每一块正在开采中的掌子面。开步走吧,像那些长年累月趴在井下的矿工一样。巷道变得越发窄小细长,光线黯淡下去,那一刻,胸前的矿灯忽地一下子都亮了起来一洪明局长、金岩、张弛书记、矿务局的女干部赵淑香、电视台的女记者阎兴梅和摄像师......我们一行人像一支深入"地下"潜行的敌后武工队,更像一串在暗夜的原野上摇晃的微弱灯笼。一时万籁无声,只有风的呜呜鸣响,就像被钻透和震裂的煤块,从巷遭深处传来粗重的呼吸声。
路越来越难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路面隐没在黑暗中,时而有水坑、枕木与陡坡阻碍,翻山越岭一般;通风的软管、细长的水管、缠绕的电缆、巷道与掌子面之间窄小的洞口、一根根原木支护棚间的缝隙、传送带边缘狭窄的通道......每迈一步,脚下都似有不明底细的障碍物,一道坎接一道坎。时而听到前面人的大声提醒,让我弯下腰去,以免低矮的棚顶碰了脑袋。才走一会,浑身已是大汗淋漓。不合脚的靴子完全不服从指挥,跌跌撞撞地跟我捣乱;只觉得身上的工作服安全帽皮带矿灯连同手套,每一件物品都越来越沉,就像一个负重行军的伤员。汗水顺着额头流下,迷了眼睛,辨不清哪里是煤哪里是路......
浑噩中,一双温暖的手掌伸过来,揽住我,将我拽过沟坎,一次又一次。我知道那是淑香的手一一矿区的女人,即便不常下井,手脚仍是刚劲有力。不敢抬头,只能从脚步声中感觉前面的一行人个个快步如飞。恭身哈腰埋头赶路,这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压抑"和"坎坷"。在那个挥汗如雨气喘吁吁的瞬间,我忽然觉得地面上的坎坷实在算不了坎坷--无论怎样的崎岖与坎坷,都在阳光下一目了然;而在几百米深的井下,微光中摸索着行进,不知坎在何处,才是真的坎坷啊。
眼前渐渐明亮,左右的空间略略宽敞了些。巷道里的原木支护棚,换成了粗大铮亮的钢材综采支架,在目光所及的暗角闪烁。有人说到了,这就是采煤的作业面。
那一刻我终于看见了大面积的煤层。那亘古万年前的绿色森林,在地球的母腹中被孕育成黑色的精华--它们就在我的四周,沉默无声地悬挂或是蛰伏。那乌黑油亮的巨大煤块,被强硬的钢丝网罩固定在四壁,鼓胀着裸露着,伸手可及。我踩着煤块、顶着煤层,吸着煤屑,摸着煤壁,前后左右天上地下全都是煤,世界在这一刻、在这地层深处,只以煤的形式存在。我惊愕无语,就像掉进了煤海的一个巨大漩涡之中,憋闷而惶惑,欢喜而窒息。也许煤才是黑色幽默的始祖,玄衣皂靴黑面黛须,却可在瞬间幻化为红色的烈焰。黑暗中浮现出一台锋利而敦实的大机器,顶着煤壁赫然而立。洪明局长告诉我那是南山矿近年添置的最先进的采煤机,自动切割推进,一个原班可开采原煤300吨。可惜那天上午正逢例行的检修时间,未能见到机械的威力。只是在心里暗暗感叹:如今煤炭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煤炭走向市场后,竞争无序价格混乱;这块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最后一个重灾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走出困境、重获新生呢?忽然就有几个光着膀子、满身煤灰的矿工,拦住了我们一行人的去处,一个精瘦的青年矿工苦着脸问洪明局长:啥时候给咱开支啊?洪明不恼,笑着回答说我天天记着呢。矿工嘟哝一句说,都5个月没开支了,一家人快揭不开锅啦。我问他一个月能开多少钱,他说一般工人只挣二三百块,天天下井,一个月也就六七百块,这不都拖欠我好几千块了呢......
那些话比煤块重,沉沉地压下来,叫人喘不过气。回程的路似比来时更难走,只有微弱的矿灯照着脚下一小片地。隔山隔水隔着几百米的岩层,忽觉阳光如此珍贵。升井后,刹那间重见天日,倒觉阳光格外刺眼。脱下浸透汗水的那一身"武装",在浴室洗澡更衣后走出屋外,浑身轻飘飘犹如在月球表面失重漫游......
午餐时才知道,刚()才在井下见过的另一位憨厚壮实的中年矿工,是南山矿的一个老矿长,全国劳动模范李维忠。他额头下的皮肤沿着安全帽檐的一圈留有明显的红斑,长期在潮湿的井下工作,许多矿工都患有风湿病和皮肤病。近年来虽然井下的劳动条件有很大改善,但煤矿工人仍然是最艰苦最危险的一个工种。据说每生产100万吨煤,就得付出死亡一个半人的惨重代价。就我下井亲眼所见,才知中国的煤矿工人真是太苦也太不容易了。
洪明局长忧心忡忡地叹一口气说:煤矿是个苦难集团,流血流汗还得流泪。市场经济没错、消灭贫困也没错,但历史上国有煤矿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那么大贡献,总该有相应的政策过渡,不能一下就撒手不管。省里的领导近年来一直为煤矿力挽狂澜,今年就为4个煤城的安全生产想方设法投入了2个多亿。但这不是一个省能解决的问题,煤炭从当年的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供大于求,那些蜂拥而上、非法竞争、各地关不掉的劣质小煤窑,像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怎么就不能用赎买政策,一家伙连根儿拔大葱呢。凡是煤矿城市,都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真希望这矿山矿城矿业的振兴,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平生第一次下井,归来后好几日心情黯然。耳边仍有隆隆风声在响,犹如来自地层深处煤的呼唤。朝阳已逝,能源不可再生。即便是夕阳产业,也该有一线普世的阳光,在幽暗的洞口,迎接下井归来的人们。
许多年中,它总是一次次出现在我的梦里,遥远然是那片青春的黑土地时,回农垦去看看的愿望竟然年回新华农场的那次算起,距今已是20年了。20年差天都不敢懈怠。20年中曾无数次想念我的北大荒,那片养育过我的蓝天沃野。不仅仅是怀旧,更渴望知道的是:这些年来,它究竟怎样在泥泞与风雪中,走过了改革开放最艰难的里程而终于展翅腾飞......
张抗抗:宝山宝水宝泉岭
通畅的等级公路彻底改变了20年前的时空概念,在知青年代曾视为畏途的北大荒,一下子变得如此近便。交通的改善缩短了地理与心理距离,一路青山绿水,车过佳木斯江松花江桥不久,新华农场地界翠玉般润泽的万顷水田扑入眼帘;簌忽间车已过鹤岗市,正是麦熟时节,路边一色碧绿丰茂的大豆地,偶尔才能见到小块的金色麦田,那样柔美的鹅黄色,不是小麦而是用以生产啤酒的大麦。
曾经如此熟悉的黑土地夏季变得陌生了。是作物的改换,重绘了黑土地的色彩。无垠的绿地用颜色给予我第一印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黑土地置办了盛夏的新装。
这次重返黑土地,得到了农垦总局的支持。在与韩乃寅副局长商议日程时,我曾想去建三江看湿地保护,但想来想去,最后说我是从宝泉岭出来的,还是先回宝泉岭吧。
宝泉岭所在地的那座小城,是从公路两边毗连接踵的广告牌尽头闪现出来的。规模浩大的广告阵营使我误以为驶入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然后是铮亮的巨大油罐、宽阔气派的街道。偶有几排低矮的红砖房,依稀唤起70年代作为知青报道员多次来宝局开会的记忆,眼前的面貌却已焕然一新了。
第二天的参观,更令人惊叹不已:电视台500个嘉宾席位的电视台演播厅;.各项教育设施完备、教学质量上乘的宝泉岭中学;依山而建风景秀丽的老年公寓;拥有300多个床位、医疗设备完善的二级甲等宝泉岭中心医院......整洁温馨的老年公寓屋顶,还建有一个精心设计,封闭透光的空中花园,专为那些开拓北大荒流血流汗一辈子的退休职工们,在漫长的冬季享受阳光。在楼下的一个房间我见到一位安详惬意的老人,兴奋地伸出手指讷讷地告诉我他已经104岁了。学校标准化的广场与操场上,我听见了农垦的孩子们奔向未来的脚步声;在可供1200人听课的阶梯教室和崭新的学生公寓里,我看见知识与文化之光在闪烁。刚落成不久的宝泉岭中心医院门前,喷泉如雪凉气袭人,桥下的河面上片片绿荷随风荡漾。一个七八岁的女孩湿漉漉地从河边走上来,手里小心地捧着一枝盛开的粉荷一一那一刻我的眼前灼灼一亮:真的是荷花么?那满池迎风颔首的莲荷,本是我故乡江南才有的水生植物啊,如今竞迁徙北国安身立命,莫非是代替我们这些离去的知青,呈一份心里依恋不舍的乡情么?那女孩扯下一片花瓣送给了我,欣喜中觉得这是北大荒给我的最好礼物......
尚志公园更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1962年植下的满山樟子松如今已高耸入云,苍翠浓密的树林中只见一条条狭窄的蓝天。山顶的花坛中央,全垦区造林100万亩的纪念碑巍然而立。细细瞻仰过赵尚志烈士纪念馆,沿着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下,公园的正门前竟是一片可容纳万人的宏阔广场,身后青恰是广场大舞台的天然背景,华灯彩柱好一派气象。每天清晨与傍晚,宝泉岭的职工们云集广场,或练剑挥拳或翩翩起舞,把一天的精气神都攒足了。据说建这个广场之初,曾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而如今,尚志公园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已成为宝泉岭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说,正由于宝泉岭人有着如此健康向上、积极的精神风貌,全局才能获得年社会总产值38个亿、产粮140万吨、人均年收入4510元、户均存款2万元的可喜成绩。各农场才能顺利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职工变成了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和利益的主体,并在全局范围内实现了人寿、生育、医疗、财产和养老的"五保合一"。如今宝局的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物的种植达到100万亩,向日本出口大豆完全免检,绿地的覆盖面积与排污能力在全垦区都名列前几位,因而在今年3月份,宝泉岭已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
宝泉岭3日中,曾有机会与现任分局党委书记邹积慧同志长谈。这位毕业于齐师院中文系和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先后在基层工作多年、担任过绥棱农场党委书记和场长、绥化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1997年荣获全省第八届劳动模范称号,年富力强、沉稳博学的领导干部,生动地向我讲述了农垦20年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在我记录下来的十几页笔记中,邹书记的许多精言妙语让我大得裨益:
用经验指导工作,是加法;而用理论指导工作,是乘法。
国有民营的"国有"二字,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控制力。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非国有的因素越多,则说明农垦的发展越健康。
党员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能带领人们致富帮穷,无能的人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加入WT0之后,从近期看,是挑战大于机遇;而从长远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历来都只赐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不能被狼吃掉,就看我们有没有本事与狼共舞......
铿锵之声,在清澈的黑龙江上翻滚,一浪激起一浪,如波远去。
再次徜徉宝泉岭的街市,每一个角落都不断刷新着我的印象;走出"大荒情"展馆,垦区50年的史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掀起我重重思绪。在宝泉岭农场的一队与二十五队,丰收的麦田和老职工们朴实的话语令我感慨万千。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宝泉岭啊,尽管北大荒人勤恳朴实的传统依旧,但历经20年的"二次",农垦已彻底改变了"国家拿钱,职工种田"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走上了国有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发展之路。
后来的日子,在普阳和新华农场,这一场深刻的变化,以更生动形象的事例涌入我心。
张抗抗:煤的呼唤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0 元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