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和地理联姻:发掘古诗中的地理高考知识

ID:40786

时间:2021-04-22

相关标签:    

让语文和地理联姻:发掘古诗中的地理高考知识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在一首诗中体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比较难的,因为古人受到知识、交通的限制,不可能同时得知所在地与千里之外的景观差异。于是,我截取一个季节断面,把不同地区的诗作比较一下,可以读出端倪。

同样是农历二月,称之为仲春时节,

江西的陶渊明感慨“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南方二月,百虫惊醒,春意渐浓。

西子湖畔的高鼎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江南仲春,气温回暖,莺飞草长,山水氤氲。

遭贬山城夷陵(今湖北宜昌)的欧阳修慨叹“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山城,略显萧瑟的天气,和作者的心境一样,寂寞、迷茫。

策马于太行山的吴融写到“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风。”

虽已二月,华北仍然北风狂舞,春寒料峭。

从南到北,同为二月,但因南北热量的差异,诗人看到的景观和得到的感受皆不同。

那么,有没有在一首诗中就能体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

有,来自一位唐代不太出名的诗人: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今在内蒙,长安,今陕西西安。

从边塞到都城,跨越了空间;从二月仲春到三月暮春,跨越了时间;

作者跳脱眼前的实景,跨越时空展开想象,为我们呈现了南北不一样的风物。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像一层防护罩,削弱太阳辐射,保护地球生灵。

未被削弱的能量到达地面导致地面升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再将能量还给大气,被称之为地面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擅长”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然后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这个过程称之为保温作用。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这句诗体现了大气受热的原理,“秋阴不散”、“听雨声”,诗人发现这一年秋天阴雨气多,霜下得似乎比往年晚,诗人揣测它们之间一定有所联系。

确实如此!

霜一般出现在气温迅速降低的夜晚或清晨,是一种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固在地表形成冰晶的现象。

因为持续的阴雨天,导致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好,温度下降不够强烈,所以霜来得特别晚。

深秋之寂寥和诗人对友人的思情,与自然科学原理交织在一起,意味深长,尽显含蓄之美。

3.垂直地带性分异

承接上条,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

所以,古人也发现,登山拾级而上,逐渐感觉寒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不仅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不同高度,水汽也有变化。

气流遇山抬升,海拔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哪怕就算不下雨,空气湿度也很大。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但到达一定高度之后,水汽又逐渐减少,这个高度被称为降水最大高度。

如天山北麓,山腰最湿润的地方,分布着云杉林,森林上下都是草甸。

山麓到山顶,海拔不同,水分、热量的组合不同,植被类型也差异很大。

于是,白居易发现,山上和平原,物候也有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李白遥望天山,也曾感慨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他看到了高山雪线以上的常年冰雪带。

距今两千年的汉乐府诗中,有一篇甚至发现了山地海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

温度也不是那个温度,水分也不是那个水分,

怎能顺利长出麦穗?

兄弟漂泊在他乡,又怎能不憔悴困顿?

4. 湖泊对气候的影响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当年秋汛汹涌,湖水泛滥,水岸相接,水天相连。

好一个“蒸”字,像火上的笼屉一样,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水汽被表达出来,

仿佛湖边万物都受到湖的滋养,水烟弥漫,草木繁盛。

的确,大湖水量大,如果气温较高蒸发强,能起到明显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

5.城乡聚落的特征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王维的《雨过山村》虽字数不多,但意象丰富。

雨、鸡鸣、房舍、竹、路、桥,从自然到人文景观,最后又转到农事,

一个“闲”字似全诗之眼,呈现出一幅山水田园景观画。

虽然诗中没有“山”字,但我们都能读出这是在山区,

山区聚落由于地形限制,规模小,人口少,较分散。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读出这是南方的山区,

竹为亚热带代表植被,

溪水和小桥也是南方山村更多,

桑蚕之事是南方的重要农事。

城乡差异也是诗人们喜欢写的主题,

杜甫“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点出聚落规模、人口数量的差异。

陆游“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这似乎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城市热岛效应的文字。

6. 四川盆地多夜雨的原理

不必说杜甫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也不必说王维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更不必说李商隐那句著名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似乎蜀地多夜雨,已成为唐朝诗人们的常识。

事实也确实如此,资料显示,四川盆地里的重庆的北碚,

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1%,春季尤多,夜雨占70%。

但是这个现象背后又是什么原理呢?

四川盆地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水汽丰富;

地形又较为封闭,水汽不容易扩散,空气湿度大;

云雾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对流弱,降水少;

夜晚保温作用强,温度高,对流运动强;

同时由于局部热力环流,夜晚山风盛行,冷空气顺坡地下行,盆地中暖空气被抬升,降水较多。

7. 梅雨

今年浙江的梅雨特别漫长,

我在杭州,预报之后十天每天都有雨。

提到梅雨你想到什么?

让你满口生津的杨梅还是衣物上那种怪味?

是期盼艳阳的焦躁还是听雨入眠的惬意?

是妈妈晾晒衣服前的抱怨还是奶奶一直说她关节痛?

似乎在诗人的眼里,梅雨只有可爱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苏轼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梅雨是如何产生的呢?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夏季海洋上的高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在东亚形成东南季风。

南风携水汽,一步步北上推进,6月中下旬,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北纬20度以北,东南季风与还未完全撤出的冬季风,在江淮一带上空相遇,形成来回进退的交锋带。

由于双方势均力敌,僵持大约二十天左右,锋面几乎呈静止状态,我们称其准静止锋。

随后,副热带高压脊再次北跳,暖空气越来越强,向北挺进,冷空气进一步减弱并向北退去,双方又停止在了黄淮流域一带上空,把降水带到这个区域。

此时,江淮一带则为副热带高压控制,梅雨就结束,转而进入炎热的伏旱天。

对照上面的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我们来验证一下古人写的诗句是否也符合这一原理。

柳宗元“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当时,他在广西柳州,小春即农历三月。

杜甫“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南京,今四川成都,梅雨是农历四月。

苏轼“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当时苏轼在湖州,三时是指夏至后的十五天,浙北梅雨大约在农历五月。

可见,诗人们记录的入梅时节,确实符合夏季风推进的规律,自南向北入梅渐晚。

8.流水沉积和侵蚀

武汉长江流域,有古地名“鹦鹉洲”,得名原因与击鼓骂曹的那个祢衡有关。

崔浩有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孟浩然有诗云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

“遥看江中鹦鹉洲”,今天,武汉仍有鹦鹉洲,但是今天的鹦鹉洲却不在江中。

本由于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江心洲,为何与北岸汉阳的陆地相连呢?

我推测,一则是因为地转偏向力,

鹦鹉洲附近江水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受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江水前进方向右侧也就是东南岸附近水量更大,水流急促,侵蚀显著,

西北岸反之,泥沙沉积显著。

二则我猜测与当时河流转弯处凹岸、凸岸形态有关。

让语文和地理联姻:发掘古诗中的地理高考知识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闽ICP备18023965号-5闽公安备35020602002120     Copyright © 2011-2021 https://www.xuexib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微信公众号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应付金额: 300

付款成功后,概不退款